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服务平台

国内万亿GDP城市制造业比重普遍下滑

2021-04-07 00:00 
制造业被认为是实体经济中最重要、最基础的部分。稳实体经济,关键在于稳制造业。2000年以来,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。尤其是在2008年后,制造业占比从过去几年32%的占比区间开始一路下滑,2019年跌至26.77%。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以23座万亿GDP城市为样本,分析近5年来这些城市的制造业发展情况。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看,23座城市普遍在下降。具体看,2015年末,23座城市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平均比重为44.40%。占比超40%的城市有17座,其中泉州(61%)、佛山(60.5%)、合肥(54.7%)、长沙(52.6%)占比超50%,是典型的工业(制造业)驱动型城市。2020年末,23座城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平均占比下降到37.31%。占GDP比重超40%的城市减少到7座,仅泉州和佛山的制造业依然占据“半壁江山”。合肥和长沙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,较2015年分别下滑了19.1个百分点和14.3个百分点。此外,5年内这一比重下滑超10%的城市,还包括成都(下滑13.1个百分点)、天津(下滑12.6个百分点)、武汉(下滑10.1个百分点)。对于制造业比重下滑的原因,相关研究认为,一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,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客观要求;二是传统制造业优势消退的主观因素。尤其是部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制造业的城市,随着人口红利消失、生产成本增长,部分制造业开始向西部或周边国家转移。制造业(第二产业)为主要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“退潮”的同时,服务业(第三产业)开始登台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,并非是对制造业的削弱,相反可推动制造业更高质量的发展。对这些城市而言,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要解决要素成本上升的问题,如降低用地成本,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、用工成本和用能成本,适当增加预留工业用地空间等。同时,以科技赋能的方式,推动中国的制造业更有价值和竞争力。